Search


不知道有多少人留意到這則新聞,前幾天在蘭嶼為了研究海蛇而意外落海罹難的博士生,林嘉智。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不知道有多少人留意到這則新聞,前幾天在蘭嶼為了研究海蛇而意外落海罹難的博士生,林嘉智。
  
一個對台灣野外生態這麼有熱情的年輕研究者的逝去,到底能增加多少政府單位對野外生態研究的關注?還是希望大家能多分享出去,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故事,有許多人冒著生命危險默默的在為這塊土地做事,想讓更多人認識這塊土地以及跟我們共存的生物。
  
#向野外研究者致敬

以下是研究海蛇專家杜銘章教授的文章:

嘉智走了
師大生科系友團隔天就來我們休閒農業區旅遊三天,我正忙著張羅相關事宜,崇瑋傳來訊息說:嘉智可能在蘭嶼落海出事了!我看了崇瑋傳來的報導,心裏一沉,真的是他!
為了研究海蛇,他來找過我兩次,第一次見面時我勸他不要輕易走上這條路,第二次他和指導教授及學弟妹遠從台中到台東來,他的野外熱情顯然澆不熄了。
沒料到這麼快!他已經先走一步!想著一個年輕熱情生命的殞落,我的心悸動不已,曾經我也是那個出生入死的角色。野外生態的研究永遠有不可測的危險,我自己面臨死亡多次,幸運地都走了過來,除了更加小心於工作時的安全,政府的重視一定能減少這類的傷亡。
野外生態研究的補助向來偏低,因為不需要高昂的儀器和耗材,生物醫學一個計劃,光是養老鼠的費用就可能高過我們一整年計畫的全部費用。會堅持在野外生態研究的人多半能吃苦耐勞,吃住和基本生活的要求都很低,也常認命地在窮困的狀態下繼續前進,憑藉的是一股對野外自然的熱愛。長久下來大家都習慣了這個領域不需要太多經費。
如果政府真的愛惜人才,就會發現虧對這群人太久太多了,當他們在金援不足的情況下,許多人身安全的防護費用都是空的。我退休前的三年,必須一個人單槍匹馬在琉球和菲律賓群島的許多島嶼上研究海蛇,因為經費不足,我不可能再支付另一個人一齊跑野外做研究。夜晚來臨,我總是在海浪聲的陪伴下,走在礁縫岩石間搜尋海蛇,面對有些險境,我必須自行評估是否該繼續往前還是撤退。
差點滅頂的一次也和經費不足有關,那是在宮古島的海蛇洞,洞口在水下三公尺深,九公尺遠的礁石內,我請已經離職的日本博士後研究員來協助,她找到了真正進入過那個洞的兩位老漁夫,討價還價後他們願意以低於行情價的費用帶我們進入那個水下蛇洞,老漁夫說:只要方向正確,一口氣就可以潛入那個洞,不用租氣瓶,但如果方向游錯了呢?因為租氣瓶也不便宜,我最後決定租一個氣瓶,讓我的博士後背著,並要她跟在我們後面,萬一方向游錯了,我們須回頭和她共用氧氣。
一切就緒,我跟在老漁夫之後,很順利地潛入那個滿是海蛇的洞穴,我們興奮的照相和數著各種海蛇的數量,不久我的博士後從隔壁的洞潛回來,她說:裡面的海蛇更多,我問她:容易嗎?她說比進來更容易,往下和往前然後浮上來就到了。我請她在前面帶路,沒想到我跟在她後面潛下去,竟然看不到她。本來很清澈的水,被我們的蛙鞋一攪和,已經快伸手不見五指了,我沒有退回來,想著往身邊的岩壁靠過去,抓著岩壁進去就可以了,果然岩壁很快地出現在我的眼前,但繼續在水下往前時,卻看不到水面上有透空可以上來換氣的地方,直到我的一口氣已經快用完了,還是看不到可以上去換氣的水面,我有點慌了!幸好,再往前一點終於讓我瞄到一個透空的水面,於是衝上去吸到那救命的一口氣。
如果我有足夠的經費再租另一個氣瓶,甚至幫老漁夫也準備一個氣瓶,這個接近致命的情景就不會發生。也許你會反駁,只要稍有危險就撤退。那許多野外的資料就拿不到,或其實還要花更多的經費才拿得到相同的資料,因為還要再來一趟。
我不知道嘉智的離去和經費不足有無關聯,但我知道許多野外研究人員常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冒險前進,也許嘉智已經求仁得仁,但他的離去如果能夠喚醒政府更關注野外生態研究,人員的犧牲一定會更少,而我們的環境和未來一定更有希望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100mountain 百岳,熱情專業,目前在北、高共有二間大型門市,精選世界優質商品,從露營、登山健行到專業攀登,超過萬件裝備,提供一站式購足服務。 網站快速出貨 http://100mountain.com
View all posts